close

今天參加公司舉辦的健行活動 走在古早的鹽田路徑, 吸吮鹽分地帶的鹹鹹海風 沉浸在紅樹林的豐富生態與鹽田文化村的歷史解說.

四草大眾廟~
相傳四草大眾廟建於康熙年間,若對照荷據時代地圖可能更早在荷蘭人來之前四草大眾廟的前身小廟宇已存在。四草大眾廟供奉的主神為鎮海大元帥-陳酉,另有其他五位元帥以及十 方聖賢、北港媽祖、土地正神、文昌武昌帝君等神明,其他幾位元帥分別坐鎮於安南區十六寮友境

紅樹林隧道~
四草大眾廟後方排水道的紅樹林區,過去曾是全台最集中的欖李純林,台灣省政府曾在民國七十七年將這條水道劃為紅樹林保護區,是台南市最佳的紅樹林自然觀察區,在不到兩百公尺的水道旁,分佈著三種紅樹林植物:最多的海茄苳,次為最耐鹽的欖李,紅海欖只有幾棵,在這三種紅樹林植物區與步道間,有水泥護欄圍著。觀察四草紅樹林,可以先從大眾廟後方的小坡上瀏覽全區,俯瞰紅樹林的樹冠層,並能清楚的看見紅樹林間活動的鳥類;紅樹林保護區的魚塭的紅樹林潮溝可以看見招潮蟹有六種,在大眾廟東邊的水道中還可以看到彈塗魚,搭乘廟方的觀光船可以進入紅樹林隧道,體會不一樣的大自然感受。


緊接著參觀鹽田生態文化村,它原是製鹽總廠台南鹽場所在地亦算是台鹽公司的前生...原來從前鹽工是如此辛苦的收鹽,才讓我們有鹽可以吃,感謝前人辛苦的耕鹽...

台灣鹽業歷史:

臺灣於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入台,台灣製鹽株式會社及南日本鹽業會社合併為「台南鹽業公司」,1952年(民國四十一年)定名為「台灣製鹽總廠」為國營事業,臺灣所有生產鹽的事業便歸為由該廠負責。 民國五十年代,國內工業發展迅速,工業用鹽有大量增加的趨勢,於是台鹽便在七股地區增闢第一、二工區,增加生產設備、擴大鹽田面積。戰後鹽場開發僅有七股鹽場,其他鹽場則是陸續進行鹽場組織調整,將部分的鹽場合併、撤銷生產不足的鹽場,或配合地方發展的建設將鹽場廢晒出售給地方政府作為重大地方建設之開發。 一方面開發工業用鹽鹽場,一方面引進日本技術積極籌建不受天候影響之離子交換膜法電析製鹽廠,生產食用精鹽等,1975年(民國六十四年)苗栗通宵鎮設置電析精鹽廠。民國六十年至七十年代之間,七股鹽場受到多次颱風影響,鹽場思考到臺灣天日曬鹽受氣候影響巨大,終年多雨,傳統式的鹽灘結構,不能適應臺灣多雨的天氣,必須要改採薄曬的方式,運用少量的滷水一有鹽結晶便趕緊採收。由於此方式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才能夠生產出足夠的鹽供應工業使用,加上鹽漁村青壯年人口外流,鹽村勞動力僅剩老弱婦孺,工作效率降低,影響製鹽成本。於是便在民國七十年代逐漸轉型成機械化鹽灘,將原本人力操作的曬鹽工作轉為機械代工。以減少人力成本支出,增加工業用鹽的產量。戰後臺灣鹽業的轉型從鹽場增設到鹽的生產增加,台鹽公司積極在研發、生產並提高技術改進,以求提昇鹽品質及降低生產成本的革新政策,但由於臺灣的氣候夏天多雨且颱風多,需花費許多時間整理鹽灘,加上土地成本,導致國內鹽價產量不敵國際鹽市場的競爭,台鹽公司於是在1988年(民國七十七年)與澳洲「丹皮爾公司」協商合作開發鹽場。 台灣的鹽場陸續關閉,直到2002年七股鹽場收起最後一灘鹽,台灣338年的曬鹽生產歷史正式告一段落。 ~以身為台鹽人為榮

台鹽公司鹽田尋根健行活動:

一、目的:為激勵員工士氣、增進員工情誼,藉由懷舊尋根之旅,深入瞭解本公司鹽業歷史文化及鹽田生態,進而增加凝聚力與生產力。

二、日期:98年3月20日(星期五)上午8:30~12:00

三、參加對象:總公司及生技保健廠(生一、二廠)全體員工,約計150人。

四、活動路線:健行路線全程5.2公里(詳路線地圖)

08:30~09:30 第一階段/健行:總公司停車場集合出發→右轉工業二路→左轉本田路二段→經由 工業三路、工業五路、鹽安路→至大眾街路口左轉進入大眾街→抵達四草大眾廟(全長3.8公里)稍作休息準備紅樹林生態之旅。
09:30~10:30 第二階段/竹筏:搭乘竹筏穿過全國最古老紅樹林家族組成綠色隧道,觀賞不同紅樹林美景、荷蘭海堡遺跡及喜鵲巢、本地留鳥、招潮蟹、彈塗魚等自然生態(往返約30分鐘)。
10:30~11:30 第三階段/健行:四草大眾廟→返程走大眾街→在「游水將軍廟」前右轉→大眾街101巷走到終點站→鹽田生態文化村(行程約1.4公里)→參觀瓦盤鹽田、台江鯨豚館與鹽田生態文化館,並由文化工作人員作鹽田懷舊之旅導覽觧說。
11:30~12:00 賦 歸:鹽田生態文化村終點站分批搭乘巴士返回總公司。


健行路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iyen1124 的頭像
    peiyen1124

    白目寶寶

    peiyen1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